您好~欢迎光临中国城镇水体污染治理工程技术技术应用中心网站~

建立城镇水体污染治理工程成果转化市场化

运行机制,搭建产业科研间桥梁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 MAJOR PROJECT    

   
       成果展示
        POLICY
<<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
西湖水生态稳态转换和流场优化示范工程
来源: | 作者:水中心 | 发布时间: 2017-07-14 | 5069 次浏览 | 分享到:
  西湖水生态稳态转换和流场优化示范工程为国家“十二五”水专项“西湖水质提升和生态系统稳态转换项目”的示范工程之一,本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水生态稳态转换工程示范区”和“外湖流场优化工程示范区”。
  “水生态稳态转换工程示范区”选择茅家埠湖区采用沉水植物斑块镶嵌技术,种植沉水植物23900㎡;乌龟潭湖区采用耐牧食生境营造技术,种植沉水植物面积3000㎡;小南湖水域采用生态基改良基底2360㎡,并开展沉水植被恢复和重建,沉水植物种植面积17450㎡。
  “外湖流场优化工程示范区”的引水规模约7万t/d,采用“两进三出”过桥洞的方案。引水主水源为西里湖卧龙码头(5万t/d),次水源为西里湖红栎山庄东侧(2万t/d)。出水口布置在外西湖长桥至一公园一带的翠光亭附近(出水2万t/d)、涌金楼附近(出水2.5万t/d)以及一公园附近(出水2.5万t/d)。引水管线(主管及支管)累计总长约5.5km。
  示范工程的建成运行至今,基本实现预期目标,生态效益初显:出水总氮稳定低于1.5mg/L,平均降氮率在40%以上,年削减入西湖总氮量达18吨,为西湖水质全面提升创造有利条件。稳态转换和流场优化工程经过半年多的运行达到预期目标,湖西区和小南湖示范区内形成了沉水植物群落结构优化、生物多样性高的良好水生态系统格局,示范区沉水植物恢复面积达30%以上,漂浮的着生藻类明显减少,水体透明度提高;外湖流场优化示范区的引水和出水流量均已达到设计要求,期间出水水量稳定在7万m/d,示范区流速得到明显改善,TP、TN、chla改善率达20%以上,死水区面积控制在15%以下。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小南湖工程区沉水植物已初步得到恢复,茅家埠和乌龟潭工程区的沉水植物群落配置进一步得到合理优化,随着这些湖区沉水植被的稳定扩繁,其地域外界干扰的能力将得以增强,有利于维持植被修复区的清水草型稳态,从而有效遏制上述湖区底栖丝状藻类的异常增殖。经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的测定,外湖流场优化示范区的取水口进水流量和出水口出水流量均以达到设计要求,通过系统的持续运行,效益将逐步显现,有利于加快外湖湖滨带的水循环速度,并有效抑制示范区浮游植物的快速繁殖,从而进一步提升示范区水质、提升景观效果。